【佳文推荐】中国城市人口户籍迁移的估算及时空特征
作者简介
刘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城市与区域规划、村镇转型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6项。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30余篇。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委会、人口地理专委会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委会委员等。
曹广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村镇发展和规划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著90余篇(部)。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区域规划与区域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龙港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专家顾问等。
1.研究缘起
户籍制度背景下,中国人口迁移形成了从非户籍流动到户籍迁移的2阶段迁移模式,落户问题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关注重点之一。已有研究对户口供求关系进行了丰富的政策和实证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户籍迁移的动力机制,但对现实中的户籍迁移状况如迁移规模的变动特点及迁移流向的空间特征等仍然知之甚少。这类研究的缺失使我们难以评估落户政策是否形成了有效的户口供给、促进了现实的户籍迁移,更难以评估这种影响在城市间和区域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各地现有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及新政策的设计和引进,难以观察落户意愿向落户行为的转化状况,限制了对城市户口有效需求的评估、对流动人口行为研究的深化和对城市政策影响个体行为效果的探讨,进而影响研究者和决策者对人口流动和户籍迁移趋势的判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迁移的时空特征和新落户居民的多元需求理应受到学术界和政策界的高度关注,当前人口迁移研究对流动的高度偏向性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此外,以户籍地和常住地的空间不一致性表征的人口流动与国际上普遍意义的人口迁移概念存在本质性差异,难以衔接。虽然户籍制度是中国人口管理服务的核心基础和典型特征,但要借鉴国际人口迁移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向世界讲述人口迁移的中国故事,反而更需要重视户籍迁移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城市层面和个体层面户籍迁移数据的缺乏是当前户籍迁移研究不足的重要原因,但鉴于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性和政策需求的紧迫性,该领域的研究不应因此而限于停滞。所以,本文利用现有公开的人口统计数据估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户籍迁移规模,以期较为准确地考察中国人口户籍迁移的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评估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户籍迁移效果,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政策参考。
本文对户籍迁移的估算思路基于户籍人口增长的2种来源,即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可以通过户籍人口总增量与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量的差值估算户籍净迁移的规模。即,由年平均人口与自然增长率相乘得到自然增长数量,进而得到净迁移人口数量。据此方法计算2011~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个年份的人口净迁移数量,计算范围包括市域和市辖区两类。数据来源包括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2.户籍迁移的时空特征
1)户籍迁移活跃,迁入地集中,迁出地分散。2011~2017年,人口净迁入和净迁出城市的数量从大致接近逐步转变为迁出地远多于迁入地,前者约是后者的2倍。虽然户籍净迁入和净迁出的城市数量大体保持稳定,但户籍人口净迁入的平均规模在稳步上升,反映户籍迁移活跃度的持续提高。而平均迁出规模在2011~2015年间持续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近年的峰值,在之后开始有所缩减,户籍人口大规模迁出的现象逐渐减少。此外,迁入集中度波动上升,向少数城市集中的特征凸显;迁出集中度持续下降,迁出城市的分布变得均匀分散。
2)沿海三大城市群是主要迁入地,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净迁出最多。沿海三大沿海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人口迁入的主要热点地区,但也存在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差异;内陆城市群的人口吸引力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仅在成渝地区形成小范围的户籍迁入高值区。此外,成都周边出现了小范围的热点区,人口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净迁出的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及东北部分地区,前者包括了四川东部部分城市和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带的城市,后者包括了黑龙江省中西部和吉林省北部的一些城市。人口户籍迁移的空间特征与非户籍迁移即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集聚区的数量和范围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性。
3)人口迁移与流动格局高度耦合,沿海城市群和内陆省会城市最为明显。人口迁移与流动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2015年的人口净流入率与2016~2017年的人口净迁入率的相关系数为0.69,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根据2个比率的正负分为“净流入净迁入”“净流入净迁出”“净流出净迁入”“净流出净迁出”等4类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18.6%,6.7%,8.8%和65.9%。2015年人口净流入的72个城市中,53个在2016~2017年户籍人口也是净迁入,占前者的73.6%;而人口净流出的213个城市中,户籍净迁出的占比也高达88.3%,人口从流动到迁移的2阶段特征得到验证。“净流入净迁入”类型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及内陆省会城市。“净流出净迁出”城市最多,多分布于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常住和户籍人口的迁出现象均比较普遍。
3.新型城镇化的落户政策导向
1)政策引导作用有限,大城市的户籍吸引力仍在强化。根据市辖区户籍迁移估算结果,对比《规划》发布前后变化发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依然是户籍迁移的最主要方向,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加剧。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最为严格,但户籍人口却仍在加速迁入,平均净迁入规模是《规划》发布前的2倍以上。I型大城市虽然普遍仍有一定的落户门槛,但户籍迁入也普遍更加活跃,平均净迁入规模是之前的2.6倍。虽然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规划导向和现实政策都是全面或有序放开落户限制,但并未吸引大量户籍迁入人口,反而本地户籍人口持续加速外迁,尤其小城市的平均净迁出规模高达《规划》发布前的5.7倍。
2)新兴二线城市户籍迁入规模快速增长。户籍人口迁入规模较大、增长最为突出的城市可以分为传统一线城市和新兴二线城市2类。第一类包括北上广深四个城市,持续保持了较强的人口吸引力。另一类是经济快速发展并强化落户政策人才导向性的二线城市,尤以武汉、成都、杭州等城市最为典型,2014年以来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落户,落户政策调整收效显著。
4.结语
本文根据户籍人口增长的分解设计了户籍迁移的估算方法,对2011~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户籍净迁移人口数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弥补了当前人口迁移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户籍迁移的时空特征,与人口流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人口户籍迁移的影响。
后续研究中,我们更需要关注到户籍迁移的研究意义与价值。长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研究集中讨论流动人口问题而缺乏对户籍迁移现实的直接分析。而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渐宽松化,落户作为中国现实人口迁移过程的“最后一步”愈加值得深入的研究探讨。尤其在当前落户意愿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的基础上,更需要补充对实际落户行为的研究,形成对流动决策—流动行为—落户意愿—落户行为的全过程分析框架。这不仅对落户政策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而且对于完善中国人口迁移的研究体系并增进这一领域的国际对话大有裨益。
投稿方式:来稿请登录我刊官网http://geoscien.neigae.ac.cn在线投稿
通信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联系电话:0431-85542212;85542217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